深圳地铁查询网
导 航
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起点
终点

华东师范、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力打造中国最西部大学喀什大学

作者:华东在线 2016-11-12 19:50:01

    原标题:沪上多所高校合力打造中国最西部大学喀什大学——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文汇报

    自从2014年开展第八批上海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以来,上海共选派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6名教师前往喀什大学。喀什大学是南疆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也是中国最西部的大学。该校的前身是1962年建校的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15年正式更名为喀什大学。

    据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对口支援教师、挂职喀什大学校长助理的淦爱品介绍,目前,喀什大学共有在职教师1000多人,在校学生12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3%。在学科建设方面,该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2个专业硕士点“教育硕士”“生物工程硕士”,在48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共25个,非师范类专业则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对口支援教师、挂职教务处副处长的段鸿直接参与了学校申请更名材料的汇总与撰写工作,为此还延续了一年半的对口支援时间,他说,喀什大学的更名不仅意味着一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成功转型,更是一次对当地高等教育内涵的有效探索,“作为其中一分子,我们的到来是为了帮助当地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喀什大学师范特色的同时,进一步使人才培养与喀什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起来”。

    他们一来,多门“零基础”专业就开办了

    在喀什大学,但凡提起来自上海的对口支援教师,每位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学校很难顺利开办那么多新专业,更不会那么快升级为大学。”在这16名对口支援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共13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共9人,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运用自身所长尽力帮助喀什大学提高学科发展水平。三年来,他们带领本校教师设计培养方案、规划实践课程,创建了社会工作、财务管理、环境和环境工程、旅游管理等7个新办专业,填补了南疆高等教育领域众多学科空白。

    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黄俊革教授是学校的“大名人”,因为喀什大学土木学院是由他牵头创办的,现在该学院官网的“师资队伍”一栏中,黄俊革以“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身份排在首位。在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之前,喀什大学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的学科建设经验,黄俊革和其他老师一起在深入当地调研后,从培养适应喀什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角度,确立了该专业以建设大土木为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内涵,课程设置包括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建筑设备与给排水、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二级学科的主干课程。2014年9月,该专业正式招收了第一届70名本科生。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施文正到喀什大学以后,成了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的一位专业教师。对口支援期间,他在全校工科唯一的硕士点———生物工程硕士专业带领当地教师重新设计了硕士课程,并亲自带教了第一届的一名硕士生。他的同事、当地教师王玉涛提到,目前他们正在策划开办一个全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施文正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参与实验室建设、设备选择、一级实验室设计等工作,有些老师没听过、没见过一些设备,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如果顺利的话,这个新专业有望在明年获批”,王玉涛感慨地说:“学校好几门‘零基础’学科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对口支援教师的帮助!”

    在带动当地教师提高教研水平方面,对口支援教师同样功不可没。校科研处副处长胡爱莲提到,对口支援教师在深入一线教学的同时,还带领全校的多个科研团队获得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3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这3个项目中的2个项目原本属于学校的新学科和薄弱学科:土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获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了”。胡爱莲坦言,以前当地教师在申请省部级科研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上基本没有头绪,她希望对口支援教师在今后可以就技术路线和申报选题等重点方面,对当地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推动应用型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引导其创业、就业、升学

    “双十一为喀什大学量身定制的主题旅游已经开始报名了!”———10月底,靳路路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第一则“双十一活动预热帖”。这个21岁的孩子常常会在朋友圈写下一些励志的文字,鼓励自己和创业团队“坚持梦想,找到快乐”,因为他不仅是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更是“喀什大学教育创新旅行社”的创始人。

    靳路路的创新创业项目得以成功,源于其导师唐新安的倾力相助。唐新安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对口支援教师,他通过多次调研,发现虽然喀什地区拥有雪山、沙漠、岛屿、湖泊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地的旅游发展却处在初级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于是,他带领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参与研究,靳路路就在其中脱颖而出。当地教师买买提明?马木提记得,每当唐新安指导靳路路进行创业项目研究,他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好几回两个人谈论到凌晨3点”,就这样,一个稚嫩但意义非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从起草到立项到试运行的全部过程。据了解,目前靳路路的“喀什大学教育创新旅行社”已经获得自治区教育厅资助立项。

    学工部副部长高建平直言:“这里的孩子就业观念更倾向于进入公务员、教育系统等事业单位,创业氛围不强”,而对口支援教师的到来,很明显带动了学生创业、就业、升学的能力和热情。比如,唐新安帮助建成了南疆首个能够利用计算机VR(虚拟现实)技术上课的“3D模拟导游实训室”,并依托上海-喀什职教联盟校企合作基地“喀什月星锦江国际酒店”作为实习地,设立全校首个实践教学企业奖学金,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路更加平坦。

    外国语学院教师张红梅记得,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对口支援教师谭金可曾做过两场讲座,主题分别有关普法和考研,“学生在听完考研讲座后反响尤其热烈,当年那届学生的考研热情很高”。生命与地理学院学生伊力米努尔?吾斯曼过去的就业意愿就是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在施文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改变了念头,“我在大三的时候确定考研,我现在的目标是毕业后去一家专做发酵工程、酶工程的企业工作”。

    与当地师生亲如家人,传递一份浓浓沪喀情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让所有的对口支援教师在一千多个与喀什大学同甘共苦的日子里,与每一位师生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些对口支援教师之所以当得起一声“好巴郎”(维吾尔族对心灵美好的小伙的爱称),不仅因为他们是当地人的好同事、好老师,更是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化学与环境工程教师努热曼古丽原是青岛内高班的学生,本科在沈阳就读,最终硕士毕业于新疆大学。2012年来到喀什大学任教后,她和第八批对口支援教师中年龄最大的教师、来自东华大学的马承愚结为师徒,在他的指导下成功发表2篇核心论文。“有段时间我身体不好,马老师帮忙联系了喀什二院的上海对口支援医生为我做胆结石手术”,从工作延续到生活中的师徒深情,令努热曼古丽无比动容。

    对喀什大学来说,对口支援教师的到来缓解了师资紧张的局面,这也意味着每一位对口支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丛培兵说,每位对口支援教师至少承担了2~3门课程任务,上课次数最多的是每周要上18节课的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宜阳。丛培兵感动地说:“对口支援教师非常敬业,不仅主动与当地多位少数民族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他们开展报课题、写论文等工作,还有几位老师坚持每周用1~2个晚上辅导学生。”最让他难忘的是,由于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他们的名字普遍很长,于是李宜阳每天下课后按学号点名,让3位同学跟他一起吃饭,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几个任课班200多名学生的名字都记熟了。

    教务处副处长玉素甫江还提到,每位对口支援教师在三年间平均资助过1~2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金额平均5000元。据他所知,段鸿结对帮助过喀什附中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孩西依达,“段老师辅导那个孩子考取了一所当地很好的学校,经常在学业和生活上关心她,在经济上资助她”,玉素甫江说:“好几位对口支援教师哪怕离开了喀什,依然很牵挂这些学生的发展,这份情他们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上海对口支援新疆指挥部人才民生组组长、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陶文捷说:“对口支援管理干部和教师是沪喀两地合作的使者,喀什大学成功转型的背后,凝聚了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后方的鼎力支持。”

    (原题:沪上多所高校合力打造中国最西部大学喀什大学——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文汇报)

提示:建议在WIFI下浏览。
相关文章